在先进核反应堆、太阳能储热系统等前沿领域,熔盐凭借优异的耐高温和传热性能成为核心材料。但与之接触的金属合金却面临一个隐蔽威胁:在高温熔盐中,合金会逐渐发生 “脱合金化",形成纳米级多孔结构,而这些结构会进一步 “粗化"(孔隙变大、韧带变粗),最终导致材料强度骤降。近日,一项发表在《Acta Materialia》的研究通过相场模拟与原位 X 射线纳米断层扫描的结合,明确了这一过程的主导机制,为熔盐设备的安全设计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。
01正文内容
一、高温熔盐中的 “隐形老化":合金为何变 “多孔"?
当金属合金(如核反应堆常用的 Ni-20Cr 合金)长期处于 800℃左右的熔融盐(如 KCl-MgCl?)中时,会发生 “脱合金化":合金中的部分元素(如 Cr)优先溶解到熔盐中,剩余的 Ni 则形成相互连通的纳米多孔结构。这种结构看似稳定,实则在高温下会持续 “粗化"—— 小孔隙逐渐消失,大孔隙不断长大,就像海绵被 “撑大",最终导致材料力学性能恶化。
此前,科学家们推测粗化可能由叁种机制驱动:
表面扩散:原子沿固体表面移动,从高曲率区域(小孔隙)向低曲率区域(大孔隙)迁移;
固体体扩散:原子通过内部空位 “穿梭",实现宏观结构调整;
液体体扩散:溶解的金属离子(如 Ni??)在熔盐中迁移,重新沉积形成更大孔隙。
但由于缺乏直接观测手段,哪种机制起主导作用始终是个谜。
二、“双剑合璧" 的研究方法:从实时成像到数字模拟
为破解这一难题,研究团队采用了 “实验观测 + 计算机模拟" 的交叉手段:
原位 X 射线纳米断层扫描
利用同步辐射光源的高分辨率,对 800℃熔盐中的 Ni-20Cr 合金进行 “实时 3D 扫描",连续记录 65 分钟至 211 分钟内多孔结构的演化。这种技术相当于给材料做 “动态 CT",能捕捉到纳米级孔隙的生长、合并过程。
相场模拟构建 “数字孪生"
在计算机中重现微观:通过 “相场模型" 描述固 - 液界面的动态变化,分别模拟三种扩散机制下的粗化过程。模型中的 “序参量"(φ)就像一个 “开关"——φ=1 代表固体 Ni,φ=0 代表熔盐,通过数学方程追踪界面移动轨迹。
三、关键发现:表面扩散是 “主谋",扩散系数浮出水面
通过对比实验数据与模拟结果,研究团队得出了明确结论:
表面扩散匹配度最高
实验中观察到的两个核心特征 —— 合金线半径减小(约 0.4μm)、外层结构致密化(表面孔隙闭合形成 “硬壳"),在表面扩散模拟中重现。而固体体扩散需要合金内部空位浓度达到平衡值的 10?倍(现实中难以实现),液体体扩散则因熔盐中 Ni??浓度过低被排除。
量化 “老化速度":表面扩散系数
基于模拟与实验的时间尺度匹配,研究计算出 Ni 在熔盐界面的表面扩散系数为 8.9×10??? m?/s,这一数值与 Ni 在真空环境中的表面扩散数据高度吻合,说明熔盐的存在并未显著改变 Ni 的表面迁移规律。
四、未解之谜:后期为何出现 “偏差"?
尽管表面扩散是主导机制,但实验后期(>120 分钟)的微观结构与模拟仍存在差异:实验中孔隙的 “径向分布"(不同位置的孔隙密度)比模拟更平缓。研究团队推测,这可能与残留 Cr 的持续溶解有关 —— 未溶解的 Cr 会改变界面能,间接影响原子迁移路径。此外,合金的结晶各向异性(不同方向的原子扩散速度不同)也可能导致模拟简化与实际情况的偏差。
五、对工程应用的启示:如何让熔盐设备更耐用?
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科学机理,更为工程实践提供了方向:
材料设计:可通过添加微量元素(如 Al、Ti)降低 Ni 的表面扩散系数,延缓粗化;
检测技术:需开发针对 “外层致密化" 的无损检测方法,避免被表面的 “硬壳" 掩盖内部结构损伤;
工艺优化:控制熔盐纯度(如减少杂质离子),降低 Cr 的溶解速率,从源头减缓多孔结构形成。
结语
从纳米级的孔隙演化到宏观设备的安全运行,这项研究架起了微观机制与工程应用的桥梁。随着相场模拟与原位成像技术的进一步结合,未来我们有望精准预测不同合金在熔盐中的 “寿命曲线",让高温熔盐技术在新能源、核能领域发挥更大潜力。02图文内容
图 1. 示意图(a)为实验装置(未按比例绘制),(b)为所研究的粗化机制。在(b)中,含镍物质通过不同机制的扩散通量(浅绿色表示液体体扩散,棕色表示表面扩散,红色表示固体体扩散),箭头指示物质从高曲率(H)区域流向低曲率区域,而空位的扩散通量(灰色虚线)方向相反。平均曲率 H 和界面法向量 n(蓝色箭头)的符号约定相对于固相进行标注。
图 2.(a)经平滑处理的初始状态下金属丝中心附近的垂直横截面,其中实线红线近似表示金属丝的中心轴。虚线之间的区域用于计算距离金属丝某一径向距离处的归一化密度。为便于可视化,该壳层区域的面积相较于径向分布函数(RDF)计算中实际使用的步长有所放大。(b)初始状态的径向分布函数(RDF),竖线标示出柱体半径(\(r_\))在 RDF 上的位置。柱体半径(\(r_\))的值是通过在归一化密度阈值为 0.3 处对 RDF 进行线性插值得到的。
图 3.我们匹配模拟和实验时间尺度的方法,以液体整体扩散情况为例作为用于匹配的特征。图 4. φ 的横截面视图(黄色表示 φ=1,紫色表示 φ=0)以及 φ=0.5 等值面的侧视图。横截面视图取自计算域的中心而非边缘,以避免因域边界施加的诺伊曼边界条件而产生的伪影。图 5. 实验数据与模拟数据的径向分布函数(RDF)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\(F_\),分别对应(a)表面扩散情况、(b)固体体扩散情况和(c)液体体扩散情况。蓝色区域对应较小的误差,即实验与模拟微观结构的匹配度较高;黄色区域对应较大的误差。每个子图中,产生最小累积差异的线以红线显示,其斜率为\(\tau_\)。\(\tau_\)的值及相应的\(F_\)值标注在图的上方。黑色加号代表图 7 中相同颜色所绘径向分布函数(RDF)的时间坐标。图 6. 金属丝微观结构中的平均曲率分布,具体为表面扩散模拟在模拟时间\(t_=3700\)时的结果。(a)φ=0.5 等值面按平均曲率着色,左侧为整个金属丝结构,右侧为显示金属丝内部的局部放大图。(b)平均曲率 H 的径向函数(蓝色圆圈,左纵轴)和径向分布函数(红色曲线,右纵轴)。金属丝的外边缘包含更多具有正平均曲率的区域,在(a)中呈红色;而金属丝的中心包含更多具有显著负平均曲率的特征,在(a)中呈深紫色。左侧的结构因透视关系未按比例绘制。免责声明
版权所有 © 2025 麻花星空影视传媒制作公司 技术支持: GoogleSitemap